跳到主要內容

每週實務見解|何謂「控制下交付」

 




所謂「控制下交付」(Controlled Delivery 、或稱「監視下運送」),主要係針對跨國境、集團性如毒品、武器、偽造貨幣等交易、走私,所謂「無被害人犯罪」所實施的一種新興特殊偵查手段。由於涉案雙方具有相當之利害關係,相互掩護並包庇,使犯罪更為隱蔽而難以發覺及蒐證。





其中如毒品犯罪,毒犯為逃避追緝,往往採用人貨分離方式犯案,即便查扣毒品,也未必能查獲涉案人及幕後主使者。聯合國於西元 1988 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賣麻醉藥品管理條例暨精神藥物公約」、2000 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及已具國內法性質之 2003 年「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均制定有關「控制下交付」之成文條款。





我國雖非公約之締約國,惟鑑於毒品犯罪係國際公罪,身為地球村之一員,自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故於民國 92 年 7 月 9 日修正公布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稱毒品條例)第 32 條之 1 即增訂有關「控制下交付」條文,俾供查緝毒品犯罪機關遵循。





簡言之,毒品條例之「控制下交付」係指在偵查機關知情並監控下,允許已證實或可疑為毒品及相關人員出入或通過一國或多國領域,藉由跟蹤、監聽、眼線、探測或其他特殊技術來偵查跨國性毒品犯罪。





因「控制下交付」係為打擊毒品犯罪所為跨國性國際合作,其間涉及之國際義務者端賴於國際間之雙方合作協定,事關國家司法主權,故對被告、犯罪嫌疑人及毒品入出國境所實施之偵查作為,無論係檢察官或刑事訴訟法第 229 條之司法警察官,認有實施「控制下交付」之必要,均須向最高檢察署提出偵查計畫書,經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核可並核發偵查指揮書後始得據以實施(參見毒品條例第 32 條之 1 第 1 項),以昭慎重。





與偵查機關對於一般案件實施之埋伏、跟蹤、監聽或監視等偵查作為,顯有差異。前者之目的可稱係為「放長線釣大魚」或「一網打盡」,後者則比較趨近「守株待兔」。惟不論是「控制下交付」或一般偵查之監視等手段,犯罪行為雖均處於偵查機關監控之下,但本質上仍係犯罪行為人基於自己意思支配下實行犯罪,其犯罪事實及形態並無改變,故不影響行為人原有之犯意,原則上並不生犯罪既、未遂問題。





此與行為人原已犯罪或具有犯罪之意思,具有司法警察權之偵查人員於獲悉後為取得證據,提供機會,以設計引誘之方式,佯與之為對合行為,使其暴露犯罪事證,待其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時,予以逮捕、偵辦,所謂之「誘捕偵查」(即俗稱「釣魚偵查」),因為對合行為者無與行為人真正犯罪之意,則須考慮犯罪行為人既、未遂罪,截然不同。




出處: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2603 號 判決



陳宏奇律師
陳宏奇律師事務所

陳律師的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留言

熱門文章

每週實務見解|被害人未查證,被告就不構成詐欺?

  按刑法詐欺取財罪之犯罪態樣,與其他財產犯罪不同者,須以被害人行為之介入為前提,其犯罪之成立除行為人使用詐術外,另須被害人陷於錯誤、被害人(陷於錯誤)因而為財產上之處分,並因該處分受有財產上之損害,為其構成要件。 又所謂「陷於錯誤」,乃被害人主觀上想法與真實情形產生不一致,也就是說被害人對行為人所虛構之情節須認為真實,信以為真,並在此基礎上處分財物。至被害人之所以陷於錯誤,除行為人施用詐術之外,同時因為被害人未確實查證,致未能自我保護以避免損害發生時,要無礙於行為人詐欺取財罪之成立。 比較法例上,「被害者學(Viktimo-Dogmatik)」即以被害人行為之觀點作為解釋特定犯罪構成要件之評價因素之探討,方興未艾,惟上開結論仍為通說之有力見解,從刑事政策來看,被害人縱有未確實查證而未能自我保護,也不能因為被害人容易輕信別人就將之排除在刑法保護範圍之外,否則將導致公眾生活、社會交易引起猜忌與不信任,況且,從歷史發展觀之,將刑罰權賦予國家獨占,正是人民從自我保護任務解除之明白宣示。 出處: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3699 號 判決 陳宏奇律師 陳宏奇律師事務所 陳律師的粉絲專頁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每週實務見解|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每週實務見解|法院變更起訴適用法條,其追訴權時效期間之計算 每週實務見解|少年時期所犯之刑事前科紀錄,可否用於成年後之訴訟程序或量刑? 每週實務見解|詐欺取財與洗錢 每週實務見解|法院詰問內容究竟是否屬於病患應秘密之醫療個資事項,醫師有無概括行使拒絕證言之權利? 每週實務見解|警察攔檢權限與發覺犯罪 每週實務見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於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認定

家有惡鄰,怎麼辦?尤其是在防疫期間

  以目前社會大眾的居住環境來看,大多以集合性住宅為主,也就是像公寓大廈此類的居住方式,而由於這樣的居住方式,住戶在空間上較為緊密,所以在居住環境上大多會相互影響,尤其是當鄰居的居住習慣較差或自私,就會產生許多居住上的糾紛。 較常發生的住戶間糾紛,諸如房屋漏水、噪音及菸味飄入住宅等問題,而因為各種狀況不同,在解決方法上也會不同。 在噪音的部分 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規定,住戶發生喧囂時,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或參照社會秩序維護法第33條、第72條第3款及噪音管制法第6條規定,製造噪音或深夜喧嘩,妨害公眾安寧者,由管理委員會報請警察機關依有關法規處理;或依據噪音管制法第21條規定,由警察機關通知直轄市、縣(市)政府處理。而務必要記得蒐集證據,利用錄影的方式將發生噪音的時間及狀況攝錄下來,最好要有分貝計作為輔助工具,更有說服力。 在房屋漏水的部分 首先要找出漏水的原因及位置,好找出應負責的人是誰,若是公寓大廈的共同管路,應該找管委會處理;若是漏水的原因是鄰居的管線,此時即應找鄰居負責。但由於鑑定漏水原因需要找人鑑定,需要施以大小不等的工程,光是鑑定費用上就不便宜了。所以當有漏水的情事發生時,建議可以先與鄰居及管委會協調鑑定,費用的部分先平均分攤,找出確定的源頭時,應該負責的人再將費用補齊。若談不成,也只能步上訴訟一途了! 在菸味飄入屋內的部分 首先先了解自家浴室、陽台屬於私人住家範圍,不屬於菸害防制法規定的禁菸範圍,尚無相關處罰規定,就算有吸菸之實,因舉證困難,檢舉效果有限。至於公寓或大廈的中庭、樓梯間、走道、茶水間,屬於公共空間,住戶或管理人員得進出,也不在菸害防制法規定之內,吸菸也沒有罰則。最好大廈透過住戶規約的方式去約束住戶、加強相關的宣導等,另受侵害的住戶亦可提起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的民事訴訟,請求因菸害所造成損害的賠償,但要舉證也不簡單,除非有拍到照片或影像,味道是無法以檔案的方式來保存的。 以上,希望大家都不會遇到,但若遇到了,希望以上資訊可以幫得上忙喔! 原文出處 陳建佑律師 粉絲專頁 方格子專欄 《延伸閱讀》 員工簽了「競業禁止條款」,是不是就表示不能離職?又或者離職後就不能做自己專長的事了呢?|陳建佑律師 拒絕職場霸凌,勇敢站出來!用案例教你怎麼主張權利!|陳建佑律師 簽了承攬契約就不是勞工?那可不一定!|黃志婷律

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罪修正案三讀通過!

  現行刑法第185條之4之規定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大法官在108 年 5 月 31 日作出釋字第 777 號解釋,認為: (一)「肇事」之解釋範圍 其中有關「肇事」部分,可能語意所及之範圍,包括「因駕駛人之故意或過失」或「非因駕駛人之故意或過失」(因不可抗力、被害人或第三人之故意或過失)所致之事故,除因駕駛人之故意或過失所致之事故為該條所涵蓋,而無不明確外,其餘非因駕駛人之故意或過失所致事故之情形是否構成「肇事」,尚非一般受規範者所得理解或預見,於此範圍內,其文義有違法律明確性原則,此違反部分,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二)刑度之部分 有關刑度部分,一律以 1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為其法定刑,致對犯罪情節輕微者無從為易科罰金之宣告,對此等情節輕微個案構成顯然過苛之處罰,於此範圍內,不符憲法罪刑相當原則,與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有違。此違反部分,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屆滿 2 年時,失其效力。 期間最高法院亦作出修法前過渡時期之見解 而細繹該解釋意旨,關於犯罪情節是否輕微之判斷,其解釋理由已例示被害人所受傷害輕微,並無急需就醫之必要,或其他對上開規定所欲保護之法益侵害甚微之相類情形;或被害人並非無自救力,且肇事者於逃逸後一定密接時間內,返回現場實施救護或為其他必要措施,抑或肇事者雖離開現場,但立即通知警察機關或委請其他第三人,代為實施救護或為其他必要措施,或有其他相類後續行為有助於維護所欲保護法益等情形。 法院於審理時,得依個案犯罪之過程、違反義務之程度,及所生之損害或危害等各種因素綜合判斷。倘認有犯罪情節輕微之情形,為避免發生罪刑不相當之情形,自應依上開解釋意旨,適用刑法第 59 條規定酌減其刑,或就該個案之審判程序延至新法修正公布後始予以終結,俾得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以減輕其刑。 節錄自《 最高法院 109 年台上字第 5655 號刑事判決 》 在本次的修法內容厥為下列三點說明: (一)「肇事」之修正與無過失之減輕、免除其刑 將「肇事」修正為「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並新增第2項規定「駕駛人於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傷係無過失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在駕駛人無過失之情況可減輕或免除其刑。 (二)區分結果 就結果從「致人死傷」修正並分為「致人傷害」及「致

每週實務見解|僅以量刑作為上訴第三審理由,可以嗎?

  刑罰量定之性質 刑罰之量定,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遽予評斷,倘以被告之責任為基礎,說明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而為刑之量定,若未逾越法定刑度,亦未濫用其權限,即無違法。 顯可憫恕酌減其刑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 又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被告犯罪之情狀是否顯可憫恕,而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係事實審法院之職權,除其裁量權之行使,明顯違反比例原則外,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出處:最高法院 110 年台上字第 3264 號刑事判決 訂閱 掘想法學教室 陳宏奇律師 陳律師的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每週實務見解|性騷擾防治法第 25 條第 1 項規定中關於「其他身體隱私處」的認定標準 每週實務見解|警察攔檢權限與發覺犯罪 每週實務見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於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認定

「砸酒精」叫「消毒」?「提醒」?你可能已經構成「加重公然侮辱罪」!

  事實概述 某網紅到西門町拍攝影片,提供免費口罩給街友,見街友拒絕,竟然以裝有酒精的水球往街友旁地面砸,讓酒精濺到街友身上,還在影片中聲稱「消毒」,事後遭到網友撻伐後又說是「提醒」街友。 法律論述 你以為公然侮辱一定要用「不雅文字」或「辱罵」的方式才會構成嗎?事實上,不只是動口,動手也是有可能構成刑法第 309 條公然侮辱罪的,甚至相本案的網紅,即使只是酒精往地上砸,不但有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甚至視情況也有可能是「加重」公然侮辱罪。 從刑法第 309 條來看:「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第一項就是一般的公然侮辱罪,第二項則是「加重」公然侮辱罪。一般我們知道,當眾辱罵他人就有可能構成公然侮辱,主要是在於只要客觀上足以讓一般人都覺得這樣的舉動是在「輕蔑他人人格」,所以不只是辱罵,比中指等手勢,足以在客觀上構成「輕蔑他人人格」者,都有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 進一步而言,如果今天不是單純辱罵或以手勢來侮辱他人,而是「強暴」的方式,解釋上是「施以不法腕力」來侮辱他人,例如甩巴掌、潑水潑穢物等,由於對他人的侵害比起單純以辱罵或手勢的方式侮辱他人更為嚴重,則有可能構成刑法第 309 條第二項「加重」公然侮辱罪。 像本案以水球砸地的方式,即便沒有直接砸在街友身上,但客觀上看起來仍然有可能屬於「施以不法腕力」來侮辱他人,而構成「加重」公然侮辱罪的。試想,今天一個路人突然對緊鄰你旁邊的地上砸水球,我們做何感想?是不是會覺得被侵犯,被侮辱呢?更何況砸的是酒精,如果濺到眼睛裡呢?即使不是酒精等可能會造成身體受傷的液體,如果對你旁邊的地上砸珍珠奶茶呢?這樣的行為雖然聲稱是「提醒」、「消毒」,但一旁第三人看起來像是在「提醒」嗎(其實筆者覺得聲稱「消毒」某程度上也是公然侮辱 … )? 文後呢喃 雖然該網紅自稱是「提醒」,確實他們也有先送免費的口罩給街友,但街友不戴口罩,違反相關規定自然有警察等執法人員可以處理,以砸酒精的方式來「提醒」是否恰當?是否會引起他人仿效而觸法?身為這麼多人點閱的網紅真的要好好以身作則! 官網連結 江皇樺律師 桀彬國際法律事務所 《延伸閱讀》 同不同意都是犯罪! 與未滿16歲男女性交的刑事責任 違反銀行法,小心落得偷雞不著蝕把米的下場! 你真的有你自己以為的「言論自由」嗎?

買預售屋前,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台中市一對趙姓姊妹,日前在興富發集團、潤隆建設「接待中心」購買預售屋,當時是一名32歲呂姓經理負責接待講解,呂男告訴他們「經理權限大」,妻子是興富發董事長特助,因此可提供每戶比市價便宜百萬元的「員工戶」。趙女聽了呂男保證及可隨時解約後就答應簽約,隨後陸續匯款303萬元至呂男指定的個人戶頭,但是她們2018年1月開始突然找不到呂男簽署後續文件,前往接待中心才得知呂男已經自殺身亡,而且興富發還告訴他們,呂男只是一般員工,沒有員工戶可出售,一切全是個人行為。趙女才發現「員工戶」根本是騙局憤而提告。 買預售屋時,因為還看不見實際房屋樣貌,因此買家最怕的就是還沒看到成屋,但卻必須提前付錢給建商,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買賣合約就是關鍵。 提醒大家!簽約前要注意下列的幾點事項: 以「員工戶優惠價格」為銷售手段 一般來說大部分建設公司是不允許將員工戶讓售給他人,且代銷業者也不一定有購買員工戶的權利,所以當銷售人員提出員工戶優惠方案時,請務必直接向建設公司確認。另外,為了避免誤買紅單轉讓,建議務必在銷售中心簽約,確認契約對象為建設公司,且契約內容有必須蓋有建設公司大小章與騎縫章。 購屋款匯入對象及收據 務必確認購屋款匯入對象為建設公司,若以支票給付,應開立「禁止背書轉讓」的支票,切勿將任何款項匯入私人帳戶,並且要求建設公司開立收據以確認每期款項收受情形。 確認建案是否有履約保證 為了避免信用不良的建商有一屋多賣或交屋前惡意倒閉之情形,建議簽約前多打聽建商信用與公司形象,並確認建案是否有專款款用之履約保證,避免所繳款項被建商挪作他用。 文後呢喃 買房簽約是大事,大家在選看預售屋時,不妨可先向建商索取合約,利用至少5日的合約審閱期看好看滿,若對內容有疑問,也可以向律師或相關專業人士請教確認,千萬別貿然就簽下買屋賣身契,一失足可是會成千古恨的。 蔡宜臻律師 合里聯合法律事務所 蔡律師的粉絲專頁 《延 伸閱讀》 面試前請提供生辰八字!? 停車在自家騎樓是不是當然合法?自家騎樓,不准他人停車,行不行? 想要當二房東嗎?你必須知道轉租的風險

遠距教學時,教師使用他人著作的界線在哪?

疫情延燒下,國內各級學校均改採遠距教學,對於許多教師而言均為一大新挑戰,本文將以著作權法出發,簡單說明教師遠距教學選用教材時,是否會構成侵害著作權的行為。 老師選用教材時,不論是播他人所製作的影片、圖片、擷取網路文章、學術文獻等,到底會不會構成著作權侵害,要看:1.是否符合著作權法特別規定允許使用 [1] 者;2.使用程度範圍算不算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 [2] 」。 老師遠距教學時,為了授課需要,在線上課堂上撥放一小段他人之影片、文章,或在背景撥放音樂是否可行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老師為了授課、教學的必要,可以在「合理範圍」內「重製 [3] 」、「改作 [4] 」、「散布 [5] 」、「引用 [6] 」、「翻譯 [7] 」他人已公開的著作。 一般而言,如果教學時使用他人著作的比例不高(例如:90分鐘的影片只擷取10分鐘、使用之內容只佔整個課堂的一小部分等),且因為老師教課也不是為了營利,而是具有公益性質,故一般教學使用他人著作時通常都被認為是「合理範圍使用」。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遠距教學時「使用網路傳輸教材」是否為著作權法所容許的合理使用「方式」?使用遠距教學時老師線上使用他人著作為教材,利用網路傳輸教學內容,屬於著作權法上的「公開傳輸 [8] 」行為。因為著作權法中對「重製、改作、散布」都有個別的定義 [9] ,所以公開傳輸並無法適用「重製、改作、散布、翻譯」的規定,如果線上授課利用公開傳輸的方式要符合著作權法的規定,就只能是以教學為目的,為說明、補充或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意見,而「引用」他人著作作為輔助說明。 如果今天老師利用他人之著作,並非是說明、補充或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屬於「引用」以外行為(例如在課堂中播放某一段音樂、影片純供學生欣賞)的話,現行著作權法並沒有允許可利用網路「公開傳輸」,單就法條字面上的文義解釋,可能使老師線上教學時動輒得咎,一不小心就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權! 行政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因應網路及數位時代需求,填補著作權法規範之不足,以完善教師遠距教學時之法律配套,在今年4月提出了著作權法的修正草案 [10] ,草案中針對學校遠距教學的合理使用有修正,增訂著作權法第46條第2項,學校對「註冊的學生」透過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教師如果有使用到他人著作(教科用書除外),且「設有措施防止其他人接收」,就不用取得授權,沒有

房屋內若有人因為Covid-19染疫身亡,該房屋是否構成房屋買賣契約(交易)上的「凶宅」?

本土疫情升溫,近來發生多起確診者在家猝死案例。對於染疫在家猝死後,房子算不算「凶宅」,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今天說,凶宅定義是非自然死亡,染疫算是生病,「不會被認定為凶宅」( 引用新聞內文 )。 關於這個爭議問題,筆者提供法律意見如下。 一、非凶宅,但仍應誠實告知 首先,房屋存在「物之瑕疵」,當然不會因為是「凶宅」這個原因,因為並不符合現行大多數民事法院、內政部解釋「關於凶宅」的定義。然而,「有人因為Covid-19染疫,並在房屋內病逝,房屋可能仍存在傳染風險」這點,也可能構成房屋存有「物之瑕疵」。 因此,此種情況,固然不是「凶宅」,但並不表示房屋在交易上不存在減損通常使用或交易價值的「瑕疵」。所以,即使屋主(賣方/出賣人)已經善盡「消毒工作」,在買賣房屋時,屋主在「屋況說明書」記載的勾選上,仍應誠實告知仲介、買方(買受人)。 二、買方應善用屋況說明書空白補充欄位 另一方面,買方可以利用屋況說明書的「其他補充告知欄位」,向賣方及仲介提出說明,要求賣方在此一空白欄位中詳細澄清「房屋使用人有無確認染疫過」。 本文認為,大家應該要有幾個重要觀念:  我們可以同意「有人染疫病故的房屋」不是「凶宅」。 賣方、仲介仍應該誠實告知「房屋內曾有人染疫Covid-19身故」這個事 實。  正確的觀念是,交易資訊本來就應該公開透明,而非心存僥倖,至於買 方會不會殺價、賣方給不給殺價,這就回歸市場機制,賣方當然可以不 賣給「以此為由要求減價」的買方。  法律制度必須有效保障「交易過程資訊對等及議價的公平性」。 三、買方要特別注意屋況說明書記載不實之法律效果 此外,我必須嚴肅指出:買方應該特別注意「屋況說明書」記載不實、錯誤時,在買賣契約內容設計上,是否可以連結到「解除契約」、「賠償違約金」等違約法律效果,以及是否可以構成「買方要求履保機構暫停撥款」的理由。這點很多人並不知道,而不少仲介經常蓄意矇騙買方。 如果答案為否定,亦即,買方在買賣契約中找不到制裁「賣方屋況記載不實」的違約效果,那就表示:這份買賣契約的設計(風險分擔公平性)是有問題的,是對買方不利的,必須修改合約條款。 四、簽約前必須詳閱並了解交易內容及流程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任何房屋買賣契約,在「簽訂前」的詳細審閱、對整個交易架構/流程的正確理解,顯然非常重要。買方(賣方也是)都應該好好注意,而不是對方、

淺談韓國的司法考試制度與台灣改革的現況|雷丘律師XHenry主編

  那天有網友提到台灣應該提高律師錄取率,不過這個的確需要和法律系/法學教育制度配套。 剛好最近在追Netflix的韓劇《Law School》,好奇上網查了一下他們的制度。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韓國採取 Law School (相當於台灣的後法律學系/法碩乙/科法所,內文的法科大學院)+ 嚴格限制只有Law School畢業才能報考,所以等於是把門檻設置在Law School入學,而不是律師考試。 韓國目前律師資格考試錄取率約75-80%。我相信這種要讓現有大學法律學系倒一票的制度,在台灣不可能過關的。 所以有志法律實務工作的青年還是乖乖準備國考吧。只是如果要「塊陶」,又聽信謠言想逃去當工程師的話, 雷丘律師 建議高中時期就要開始好好念數學和英文喔。 接著,我們進一步介紹韓國與台灣司法考試制度的差異吧! 韓國法學養成制度 韓國現在所採行的法學養成制度是在2009年時開始,他們導入了美國式的Law School法學院制度( 美國法學教育資訊 ),大學生在本科畢業後,申請進入「法科大學院」(法律專門學院),修習三年的課程並完成畢業條件後,授與法學碩士學位,而從法科大學院畢業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國家的司法考試。(目前舊制仍存在,只是名額逐年下降中)。 韓國國家司法考試制度 在韓國國家司法考試的制度上,分為三試( 相關資訊 ): 第一試:選擇題(考試的科目包括憲法、民法、刑法、自選科目及英語) 第二試:申論題(考試的科目有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及刑事訴訟法) 第三試:面試(主要考查「倫理觀」、「專門知識及其運用能力」、「表達能力」、「行為舉止」及「創造力和個人毅力」) 考生在通過三試考試後,必須再進入司法研修院,接受為期2年的司法實務訓練,而通過結訓時的結業考試才能取得「執業資格證書」,可以成為法官、檢察官或律師。但沒通過結業考試的話,則只能取得律師資格。 從法科大學院畢業投入國家司法考試的錄取率約為80%。但這不表示錄取的人數很多,由於進入法科大學院就讀時,學院本身及篩選過學生的素質,認為適合而可培育的人才,可讓其入學修習。 每年法科大學院所錄取的學生總名額約為2000人,若透過司法考試的錄取率計算,每年所產生的專業法律人員約1600人。相較台灣2020年所錄取的律師為650人,相較之下台灣的錄取率為6%~7%(第一試到考人數9620人,錄取

每週實務見解|人家不還我權狀,我去報遺失,可以嗎?

  在民間借貸的實務上,有時因為借款人不願在不動產上設定抵押權,原因可能是不想讓主要銀行知道其又借款,現金流恐有不足的現象,也可能不動產正在出售中,不想讓潛在的買受人得以查知其財務狀況等。 原因很多,但若不設定不動產抵押權,就是將不動產(土地或建物)權狀交付給債權人保管,以作為擔保之用。 但問題是將來在清償債務後,有時候卻發生債務人不返還不動產權狀的情況,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直接跑去地政事務所去報遺失補發權狀啊!這是犯罪的行為! 按刑法第 214 條使 公務員登載不實事項於公文書罪 , 須一經他人之聲明或申請,或經公務員就程序上為形式審查,認要件齊備,即有義務依其聲明或申請登載,且屬不實者,始足構成 ;若所為聲明或申請,公務員尚須為實質之審查,以判斷其真實與否,始得為一定之記載者,即非該罪所稱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為本院一向所持之見解。 所謂 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之區辨 ,政府機關對人民提出之聲明、申請,或囿於權責職掌,或因不具備資訊上之優勢,致法令僅賦予經辦公務員就聲明或申請事項之範圍、提出之時間與程式等形式上要件,加以審查之權限, 一旦具備形式要件,即應依人民所請意旨登載,而無從就事項實質上之真偽、是否具備合目的性等予以判斷、確認者,係屬形式上審查 ; 若尚須進行實質之調查,並據以就事項之真偽、當否,予以裁量、判斷後始為登載者,則屬實質審查 。 依土地法第 79 條第 2 款、土地登記規則第 155 條第 1 項規定,土地所有權狀因滅失而申請補給者,應由登記名義人敘明其滅失之原因,檢附切結書或其他有關證明文件,經登記機關公告三十日,並通知登記名義人,俟公告期滿無人提出異議後,即登記補給之。 故 申請補發土地所有權狀事件 ,經地政機關依法審查,認申請人與登記名義人相符,且已敘明滅失原因及檢附切結書或其他相關證明文件,並踐行法定公告程序期滿無人異議者,地政機關承辦公務員依法即應將滅失之不實事項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土地登記簿或其他公文書上,並據以補給(補發)新土地所有權狀, 顯未就所有權狀滅失一事之真偽,進行任何調查或裁量、判斷,是對此項補發之申請,承辦公務員固非一經申請即予登載,而仍須為上開各項審查,然尚僅止於形式審查 ,從而,申請之內容若有不實,自足構成刑法第 214 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出處: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2522 號 判決 陳宏奇